2月5日,港股市场表现平平,但港股相关ETF却十分活跃,多只基金大涨,且有产品单日换手率超过6倍,ETF的亮眼表现源于春节期间港股积累的上涨——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高达5.53%及10.23%。
从数据来看,虽然2024年南下资金更为青睐高股息板块,但当前多名基金经理依旧旗帜鲜明地看好科技行业。在金山云、等个股创下历史新高之际,有分析称,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期及产业化落地关键阶段,有望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多只ETF换手率翻倍
2月5日,港股主题ETF表现十分亮眼。
Wind数据显示,港股科技30ETF、新经济港股通LOF涨停,此外,易方达恒生新经济ETF、博时港股互联网ETF、易方达港股通互联网ETF、华宝港股互联网ETF涨超6%,国泰港股科技ETF、华泰柏瑞港股通科技50ETF等多只产品涨超5%,在集体大涨后,还有多只产品溢价率超过了10%。
值得注意的是,多只港股科技主题在二级市场交易方面颇为活跃,恒生新经济ETF全天换手率高达648%,全天成交量逼近13亿元,而近一个月该基金单日成交量经常跌至数百万元,刚过百万元的交易日也比比皆是。港股科技30ETF、港股互联网ETF以及香港科技ETF等基金也有超过100%的换手率,成交额均为近期新高。
公募增配港股
在港股持续磨底之际,公募基金在持续多个季度的南下“抄底”后,对港股的持有比例达到了历史新高。
研报显示,南向资金在2024年四季度大举流入港股3042.9亿港元,贡献了2024年创纪录的8078.7亿港元全年流入规模的近40%。截至2024年底,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除QDII)共3781只,这些基金持有港股市值4928亿元人民币,较三季度4558亿元人民币增加8.1%。考虑去年四季度港股整体下降,表明公募基金有主动增配港股行为。截至四季度末,公募基金的港股持仓占其股票投资市值比例已经升至30.5%,为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明显高于三季度的26.5%。进一步看主动偏股型基金,四季度港股持仓3236亿元人民币,较三季度增幅为1.9%(三季度3174亿元人民币),持仓占比从三季度的23.3%升至25.9%,同样为2019年以来最高。
此外,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创下了201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研究表明,2024第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配置占比14.3%,环比增长1.9%,主动偏股基金在港股仓位大幅提升,配置比例达到201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南下资金更为青睐高股息板块,其中对银行尤为青睐,全年流入金额“断层领先”。除此以外,港股的通信、石油石化、公用事业等典型港股高股息赛道,也获得南向资金的持续加持。
按照持有市值统计,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被陆港通基金重仓的前十大港股分别为腾讯控股、、美团-W、、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中国海洋石油、、等。其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美的集团、中国海洋石油等获陆港通基金不同程度增持。
“性价比”依旧突出
多名基金经理依旧对港股的科技板块持有乐观展望。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基金经理表示,从全球资产配置角度,港股估值依然处于显著低估区间,相较美国、印度等海外市场比较优势突出,此外,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市盈率处于基期以来的历史低位区间,估值具备相当吸引力。
掌管恒生新经济ETF的基金经理宋钊贤表示,新经济产业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涵盖多个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具备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与我国加快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战略紧密相关。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期及产业化落地关键阶段,有望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港股市场新经济领域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应用紧密融合,业绩成长空间广阔。
博时基金李庆阳在四季报中表示,展望未来,虽然港股市场整体市场环境有所走弱,但综合来看,市场仍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首先美元降息有利于香港市场释放流动性。其次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不仅提高了香港股市的流动性,而且显著提升了市场活力和投资者信心。此外,国际资金回流也是重要推手之一,宏观政策及资本市场新政有望带来正向刺激,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后续经济政策的定调仍值得期待。